98倍短线高手对于牛市的判断
现在质疑牛市的很正常,犹豫、唱空、反复、动摇都是常见现象……因为只有牛市走到了中期,市场才会确认牛市,现在总会有人七嘴八舌的,人嘛,各有各的看法。
但是有一些指标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1、成交量放大了很多倍,连续几天2万亿以上,市场热情被彻底激发;
2、开户量暴增,后续估计还会持续;
3、各大指数都反弹了20%以上,进入了技术性牛市;
4、港股从今年1月到现在,一直在上涨趋势中,持续了9个月了。
5、中国经济确实正在复苏好转,政策面的力度前所未有,大超预期。
6、中国股市估值依然是历史底部区域,全球垫底。
我们不应该问牛市来了没有,而是应该问:这个地方这个时间点,应不应该有一次牛市?
这是对未来的前瞻性判断,不是对牛市的确认和经验性总结。
等到牛市中后期,一大把人替你确认和总结。
还是那句话,涨起来了,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中国股市##牛股#
周末的重磅利好消息,简单来说,就是呼应之前的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财政政策同样是宽松,扩大赤字化解债务,目的都是一样,稳经济促经济。
交易上,都是交易预期,也就是具体规模不重要,重要是吊着预期,这点美联储是高手,一个加息,降息,仅靠预期,就能支撑美股几年牛市。
虚拟经济中,最本质的就是信心,调控预期就是调控信心,所以模糊比准确更重要,因为人心易变,给人心想象力更重要。
周末财政政策消息,完全就是这个方法,强调规模很大,但不说具体规模,这就是调控预期,悲观的可以预期万亿,中性的预期5万亿,乐观的预期10万亿。
这就很好,下周大家按照各自预期交易,至于最终落地几万亿,那到时候再重新修正预期。
美联储就是这样不断鹰派,鸽派言论,调控市场对于加息,降息预期来调控市场预期,信心,进而调控美股的走势。
因为按照A股对政策的反应,你越是准确,无论多大规模,一天就给你反应完了,这样大家预期不同,分歧交易,反而利于行情。
应对上,明天高开,低开一点不重要,开之后如何走最关键,低开消化低于其,反转高走最佳,做好准备,拭目以待。 蓝部长是会吊胃口的。。既强调规模很大,又暂时因为法定程序问题无法披露具体数字。
1、拟一次性发行较大规模的债券解决地方隐性债务问题,是历史最大规模的一次化债措施,但是具体规模数字还需要人大常委会审批。我估计这个至少是数万亿级别的,这肯定是大超预期的。。因为地方存量隐性债务是几十万亿级别的。地方将会从债务泥潭里解放出来,有财力好好搞经济。
2、会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大型国有银行资本,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这个与此前外媒报道是一致的。估计也是1万亿左右。
3、特别提到了今年虽然收入不及预期,但是财政收支预算会实现,而且中央财政赤字率、举债提高空间还很大。四季度还会有2.3万亿地方专项债资金。
4、地方专项债券可以回收闲置土地或新增土地储备。支持专项债券收购存量商品房。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地产稳了!另外正在抓紧研究明确和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政策。
5、地方综合财力今年额外增加4000亿,支持三保支出。还要增加额度补充地方性政府基金。
6、中央未来加杠杆的空间,外媒问得很直接。。但这不会给具体数字的,明年才知道。 从央妈,到财政,从降息降准,到互换便利直接给保险,基金和券商加杠杆,到给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加杠杆,再到财政提高赤字,化解地方债和地方解压释放空间,再到解救房地产,从货币到财政都展现着一个词,积极!
一揽子的增量政策,这些难道不都是增量?不都是过去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你没有听过的?
一个下周逼空,炸出来的全是看空的,希望你们是真看空,而不是嘴上看空,底下却去做多。
对于牛市,无论是管理层,还是股民都希望是慢牛,像印度,像美股一样,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们的特色交易制度,导致了牛短熊长,就不可能有慢牛!尤其是短视频,直播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之广都是15年以及之前无法比拟的。这次的闪电牛就是如此生动的表现。 财政会议
关键词:
化债(包含地方隐性债务。需要注意的是外资一直拿债务抨击我们,这点肯定是利好)
稳地产
保民生(教育,就业,养老)
具体金额:比往年多。多多少?多很多!请自行体会 从央妈,到财政,从降息降准,到互换便利直接给保险,基金和券商加杠杆,到给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加杠杆,再到财政提高赤字,化解地方债和地方解压释放空间,再到解救房地产,从货币到财政都展现着一个词,积极!
一揽子的增量政策,这些难道不都是增量?不都是过去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你没有听过的?
一个下周逼空,炸出来的全是看空的,希望你们是真看空,而不是嘴上看空,底下却去做多。
对于牛市,无论是管理层,还是股民都希望是慢牛,像印度,像美股一样,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们的特色交易制度,导致了牛短熊长,就不可能有慢牛!尤其是短视频,直播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之广都是15年以及之前无法比拟的。这次的闪电牛就是如此生动的表现。 假设牛还在?
后面还会涨什么?
大金融?
泛科技?
还是新驱动?
以以往的经验看,大金融是搭台用的,传说中的指数搭台,题材唱戏 目前的看法是对指数不会抱有太大期望,但是题材炒作可以考虑。所以周末吹的厉害的化债和跨境支付还是看前排核心容量票有没有机会参与。 怎么还不打广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