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每秒可处理3000笔交易,上海区块链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一楼度娘 每秒可处理3000笔交易,是比特币的700多倍 上海区块链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发布2021-02-27 18:44:40 作者:解敏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珂然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feef7629118367aad897fd51e728b68/f7ebd6160924ab189894db7c22fae6cd7a890b03.jpg
东方网记者解敏2月27日报道:区块链犹如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的特征。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布局的技术堡垒。
今天,一项区块链重大创新成果在上海发布,树图区块链研究院自主研发的“Conflux树图区块链公有链系统1.0版本”揭开神秘面纱,为进一步谋划上海区块链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布局,提升上海区块链创新策源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每秒处理超过3000笔交易的区块链系统神奇在哪里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a933a51d15c1038247ececa8210931c/ad77573d269759ee5eae5a80a5fb43166c22df08.jpg
树图区块链研究院CTO伍鸣博士介绍: 长期以来,区块链系统的性能一直是制约其发展和普及的瓶颈,特别是公有链,用户必须互相竞价,价高者才能把自己的交易记录到区块链上。这样的使用体验就像2G时代手机上网的时候,又贵又慢,高昂的费用将很多潜在用户挡在门外。
目前全球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公链是比特币系统和以太坊系统。比特币每秒最多能处理7笔交易,每笔交易上链以后还需要大约1小时才能确认;以太坊每秒能处理大约30~40笔交易,交易确认时间是10分钟。这两大系统的使用体验距离广泛赋能各行各业还有很远的距离。 有人说,想解决区块链技术固有的缺陷就必须牺牲安全性或者去中心化,例如减少共识节点的数量,用联盟链代替公有链。而树图区块链研究团队创新研究的区块链高性能共识排序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区块链的性能和效率,实现了每秒处理超过3000笔交易的吞吐量,并将交易确认时间压缩到30秒以内,使用体验接近传统的中心化系统,足以承载大规模的区块链应用。
同时这一系统也没有牺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在对抗活性攻击方面,独创了动态的区块权重调整机制,使得系统在平时可以发挥出速度快带来的确认时间短的优势,在受到活性攻击时则可以自动地修改区块权重的分配规则,使得整个系统在保持吞吐量不变的同时,放慢确认节奏,以克服攻击者带来的影响。
在经历了18个月的测试后,Conflux树图公有链系统1.0版本,于2020年10月29日正式上线,至今已平稳运行120多天,同时在线的共识节点数量一度超过5,000个,系统累计处理了来自上万名用户的超过400万笔交易,向世界展示了高性能公有区块链的可用性与生态发展前景。 重大策源创新的背后:包容一众只懂得与代码打交道的科学家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bd89c68a77eca80120539efa1229712/177645166d224f4a496d49581ef790529922d116.jpg
记者了解到,树图区块链技术团队,聚集了一批分布式计算、密码学、博弈论、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年轻顶尖华人科学家和世界级开发极客。上海引进该团队创建的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于2020年元月9日揭牌成立。亚裔唯一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参与到树图研究院分布式共识算法的理论正确性的证明工作中。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研发的Conflux树图区块链底层操作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欧美计算机系统底层代码的垄断。 “我是Conflux树图创始人龙凡,很遗憾今天这么重要的会议,我却因为北美疫情严重,被困多伦多……”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树图研究院院长龙凡通过视频在线形式与发布会现场连线。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示:树图区块链取得的成果离不开长期以来政府、投资人的信任和包容。Conflux树图公有链系统将现有计算机硬件物理性能用到了极致,也让世界看到了公有链系统的可用性与生态发展前景。更为重要的是,让中国在国际公有链竞争中获得优势,抢占制定公有链技术规则的一席之地。
龙凡表示,后疫情时代,以美联储为首的欧美央行持续无限量化扩张,长期的零利率环境与量化宽松,透支着整个世界金融体系,虚拟数字货币剧烈波动,催生去中心化的公有链等技术快速发展,体量不断放大。在这种背景下,性能领先的树图公有链系统,还具备战略储备意义。相信区块链技术会像互联网技术一样,深刻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产模式。” 上海的互联网技术的基础研究确实厉害!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城市级”数字化,放大上海整体优势
2021-02-28 06:14:20 作者:张懿 来源:文汇 选稿:吴春伟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bf5b1727c63f6241c5d390bb745eb32/82f2982f0708283856dae65faf99a9014d08f137.jpg
很多专家十分看好上海能以“数字竞争力”融汇放大既有优势和势能,从而开创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样本。 供图:视觉中国 制图:冯晓瑜
当许多新上海人以“就地过年”的方式刷出辛丑年的新时尚,城市治理端的这个年也过出了新味道——“大数据守岁”,或者说上海在“倾听”全城数据脉动的基础上,借助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开出“春节保障”专页,使得从景点客流到商圈人气,从水电气供应到菜篮子价格,从空气质量到道路堵点,整座城市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都以数字化方式“汇入一网”,为“年味”增添多一重保障。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视野中,上海很大——2400多万常住人口,3.87万亿元生产总值(GDP),通江达海、八面来风,要治理好这样一座超大城市,殊为不易;但上海也可以很小,随着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数字底座的体系化构建和应用,随着城市不断朝数字化方向转轨运行,上海甚至“小”到能以“一屏”观之、以“一网”管之。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非常明确地宣布,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并将其作为面向未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将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作为标的,实施“城市级”数字化转型,这在过去几无先例。而正是这种整体性筹谋,使得很多专家十分看好上海能以“数字竞争力”融汇放大既有优势和势能,从而开创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样本。 通过整体转型,构建“数字竞争力”
数字化本算不得是新生事物,这次却不同以往。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是上海近三年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成果。再往前追溯,如果将2010年上海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愿景为原点,那么到去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完成3.0版迭代,最终以获颁年度全球唯一“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收官。
岁末年初,借市委全会、上海两会等重要活动,上海不断向外释放信号,决心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2021年元旦后的首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战略正式亮相。
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是全国首个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之前,数字化多半是分领域、单维度的——如政务数字化、行业数字化;但上海此次提出的城市级数字化,改变了过去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系统各自为战、割裂运行的状态,要通过“整体转型”,全面释放数字化的巨大能量,提升城市巨系统的运行管理效率。
在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盛雪锋看来,上海推进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打造“数字竞争力”,并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核心竞争力。“前数字化”时代,竞争力往往是纵向的、分领域的,比如金融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某种意义上,“五个中心”建设就是要在相关领域形成对应的竞争力。但进入数字化时代,具备强大“横向整合”能力的“数字竞争力”,却能更好贯穿“五个中心”全局,在整体上支撑上海的持续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也非常认同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这种全方位竞争力。他认为,上海此前在制造、金融、贸易、科技创新等方面所积累的实力和资源,如果能在一体化数据底座上整合,那么将在全球城市竞争中为上海获得先导性优势。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表示,通过在数字化方向上全栈、全场景、全体制的all in(全面下注),上海超大城市的综合性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将得到全面凸显。 围绕数字底座,实现治理力整体输出
率先建成“双千兆第一城”,构建城市级的算力、算法中心,在各业务条线不断打造信息化应用升级版……在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咨询董事总经理陈继东眼中,上海垂直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已趋于世界领先。
这是上海的底气,是推进数字化“整体性转变”的基石。这里所说的“整体性”,既是在物理层面将城市复杂巨系统糅合为一体,也包括在逻辑层面构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整体解决方案,消除数字壁垒,构建一体化格局,从而把数字竞争力向更广阔范围投射。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数据,数据源于连接。联通(上海)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健表示,原先如果说受制于零散、滞后的数据,管理者只能对城市运行作片段的、低精度的勾画;但随着上海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方面能力提升,特别是物联、数联、智联网络的建设,我们获得了营造数字孪生体、对城市面貌作完整呈现,进而大幅提升治理和运营洞察力的可能。
正如“一网统管”所做的那样,目前它已在全市布下超过500万个传感器,能7×24小时持续以秒为单位,对“城市生命体”的“体征”作全景监测。这种感知力、判断力、处置力,不仅能在过年时保障“年味”,更可以向交通管控、环境保护、产业服务、社区治理等诸多场景输出,从而消除治理盲区,定位矛盾症结,并通过趋势预测发现潜在风险,最终让每个市民都感受到城市的效率和温度。
整体转型,实际上是基于数据融合的一种探索;多维度、跨领域数据的碰撞,则会产生奇妙的“数字化学反应”。比如,在将气象、园林、环卫等九个方面数据汇总挖掘后,静安区形成了独特的“落叶算法”,也就是能预测第二天街面的落叶量,进而为合理配置环卫资源提供保障。就这样,扫落叶这件事瞬间切换到数字时代。
再如,静安区部分社区配置的智慧水表,平日里可为远程抄表计费带来方便;不久前寒潮突袭时,它化身为水务部门及时发现管道爆裂的“哨兵”;而觉察到独居老人用水异常时,它还能自动向社区干部报警,提示他们上门查看老人是否遭遇意外。
气象与扫街、水表和养老,表面上似乎不太相干,但海量数据一旦形成广泛链接,并整体迁入大的数字化平台,就会带来“化零为整”的质变。事实上,能否实现整体化转型,考验的是上海系统谋划、统筹协调的能力,是各平台、各系统、各部门打破围墙、开放合作的意识。
页:
[1]
2